当前位置:首页 > 魅力海淀 > 精品推荐

沉香越千年,海淀区博物馆寻源探秘(一)

2017-03-17

  这里有海淀悠久历史的展示,跨越时间和空间,从十万年前的晚更新世古菱齿象牙化石,到晚清的金银铜制品,一件件出土于北京海淀的文物琳琅满目地呈现在游客面前,无声地诉说着海淀所发生的一切。

  海淀人杰地灵、物华天宝、历史悠久、人文荟萃,璀璨的古代文明与独特的地域文化在这里交相辉映。回望海淀历史,这里曾经因为远在边陲而落寞,也曾经因近处京畿而昂扬;这里曾经美轮美奂、繁华绮丽,也曾被侵略者的大火无情灼伤。

  来,跟随小编走进北京市海淀区博物馆,让我们一起追寻海淀的起源与发展,去听它诉说内心深处的千年沧桑......

  海淀区博物馆是一座地志性综合博物馆,现有馆藏十分丰富,包括了古生物化石、石器、青铜、陶瓷、碑刻、造像、玺印、钱币、书画、玉器、金银器等十余个门类,海淀区博物馆采取以物证史的方式较为全面地反映了海淀的历史。

  史前时期的海淀

沉香越千年,海淀区博物馆寻源探秘(一) 

▲晚更新世的古菱齿象化石(距今约10万—1万年)

  古菱齿象是生存于晚更新世时期的大型哺乳类动物,象上门齿长而粗壮,最长可达4米,于晚更新世晚期灭绝。该古菱齿象化石,残长约1.8米,出土于今海淀区玉泉山南部地区。这类大型哺乳动物化石的发现,表明晚更新世时期,海淀已经具备适宜动植物生存的自然条件。

沉香越千年,海淀区博物馆寻源探秘(一)

  从上到下,从左到右,依次是原始牛角化石晚更新世(距今约10万—1万年)、石斧(新石器时代)、石磨盘与石磨棒(新石器时代,北京大学内出土)

  考古资料表明,在距今约7000—400年的新石器时代中晚期,今海淀区的中关村地区、清河一带,以及田村白家疃等地,已经有了人类活动。他们摆脱了山洞,使用精良的磨制石器,从事原始农业生产、家畜饲养,甚至开始制造并使用原始陶器。

  夏商周时期的海淀

  约公元前21世纪开始,北京地区先后进入了夏、商时期。至西周政权建立,周王室封燕、蓟两个方国于今北京以及周边地区。燕并蓟后,定都蓟城,今北京地区成为战国七雄之一的燕国领地。

沉香越千年,海淀区博物馆寻源探秘(一) 

▲左:燕“明”刀币(战国)1989年出土自海淀区谷香园食品厂

  注释:“明”刀币,是战国时期燕国流通的主要金属货币,其上有符号,形似弯月、圆日,因此被认为是日月组成的“明”字,故称“明”刀币。大量金属货币在海淀的使用,体现了战国时期,海淀商品经济已经比较发达。

 沉香越千年,海淀区博物馆寻源探秘(一)

▲灰陶旋纹罐(战国)

  今海淀一带地处古蓟城西北郊,是北方草原民族同中原农耕民族经济、文化往来的重要通道。战国时期,手工业(主要是制陶业)、商业已经较为发达,表现在工匠们熟练地掌握了制陶技术、多种金属货币在商品流通过程中并行。

  秦、汉时期的海淀 

沉香越千年,海淀区博物馆寻源探秘(一)

▲彩绘陶壶(汉)

  两汉时期,北京地区或为燕国、广阳国,或为广阳郡、渔阳郡。这一时期,北京地区的社会经济较前更加繁荣,人口大幅增加,传统的制陶手工业有了较大发展,出现了以红白黑等颜料描绘图案纹饰的彩绘陶。陶器造型仿青铜器,多附以辅首耳,鼎与壶上配以精美的博山盖。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西汉中晚期创烧出一种陪葬用的低温铅釉陶器,并在东汉大量烧造和使用。这种釉陶,为唐代三彩釉陶(唐三彩)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海淀区范围内的两汉时期文化遗存十分丰富。从南部的永定路到北部的双塔村,从东部的清河到西部的香山地区均分布有汉代遗存。仅海淀区上地一带,就发现了两汉时期墓葬千余座,从发掘出土的大量陶器看,其造型和装饰技法较以前有明显进步。而出土的为数不少的建筑瓦当,也从一个侧面印证了当时人口之众多。

  魏晋、北朝时期的海淀 

沉香越千年,海淀区博物馆寻源探秘(一)

▲铜弩机(三国·魏)1987年海淀区八里庄出土

  注释:弩机由郭、望山、悬刀、牙、钩几部分构成,悬刀底部有圆形穿,郭上阴刻有:“正始五年三月卅日左尚方造,步弩,耳监作吏王昭,匠马广,师张雄”二十六字。正始五年即公元224年,该弩机铭文记录了其制作时间、监造机构、实际制作的工官、工匠名姓等信息,这是春秋时期以来“物勒工名”制度在三国时期的延续。

  弩是战国以来广泛使用的发箭兵器,弩机安装于弩臂后端,是弩的重要构件之一。这件弩机对研究古代兵器及其管理方法都提供了极为珍贵的实物资料。

  魏晋、北朝时期,政治形势混乱,朝代更迭频繁,社会长期处于战乱与分裂割据局面,经济受到严重破坏和摧残。以陶瓷制造业为主的手工业生产所受破坏尤其严重。这一时期生产的日用生活器具类少,质地粗糙,多为殉葬明器。 沉香越千年,海淀区博物馆寻源探秘(一)

▲釉陶猪圈(三国·魏)1987年,海淀区八里庄出土 沉香越千年,海淀区博物馆寻源探秘(一)

▲釉陶井(三国·魏)1987年,海淀区八里庄出土

  1987年在海淀区八里庄发掘的一座三国·魏墓,出土了一批这一时期的典型低温釉陶器。这些反映人们生活和社会现实的陶塑制品,是人们事死如生观念在陶瓷手工业中的反映。按功用分,基本上可以归为四类:一类是人物,如农夫、侍女、厨师和乐舞人等;一类是动物,如鸡、鸭、猪、犬等家畜;一类是日用器皿,如盘、壶、格盒等;再一类是建筑,如厕所、仓、井、灶、灯、楼等。这种低温釉陶器的烧造技术承袭汉代,向着后来著名的唐三彩更近了一步。

  隋唐、五代时期的海淀

 沉香越千年,海淀区博物馆寻源探秘(一)

▲邢窑白釉碗,该碗于1988年出土于清华大学院内,碗底部的双圈形似玉璧,所以邢窑的这种白瓷碗也俗称玉璧底碗。

  邢窑是我国北方的著名窑场,早在北朝时期就开始烧造青瓷及少量白瓷,到唐代时以烧造白瓷闻名。据考证,邢窑始烧于北朝,衰于五代,终于元代,烧造时间历时九百多年。邢窑白瓷的成功烧造,结束了自魏晋以来青瓷一统天下的局面,形成南青北白、相互争妍的两大体系,为后世白瓷的崛起和彩瓷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北京唐代时称幽州,虽地处边陲,但属于北方的军事重镇。唐德宗建中二年(公元781年),在幽州城内西部设幽都县,与蓟县分治幽州城及其郊区。以后,幽都县更名为宛平县,蓟县更名为大兴县。两县分治历代北京城及其郊区,一直延续到近代(1928年)。今海淀区南半部分一直大体属宛平县,北半部大体属昌平县。海淀区的唐代墓葬发现较多,主要为中晚唐时期。其分布范围广泛,尤以东南部为多,已发现的唐代砖室墓约20座,主要集中在八里庄一带和高梁河两岸。

  1991年在海淀区八里庄发掘的唐代王公淑墓和其他地区墓葬出土的唐代文物,为我们了解唐代经济、政治、书法、绘画等,提供了难得的宝贵资料。

沉香越千年,海淀区博物馆寻源探秘(一)

▲八里庄唐代王公淑墓为弧方形单室壁画砖墓。

  由墓道、甬道、墓室三部分组成。墓室的四壁及顶部均绘有色彩鲜艳、生动活泼的壁画,但大部分已破坏,仅存墓室北壁一幅较为完整的壁画及记录墓主人生平的墓志一盒。

  这座唐墓出土的墓志,青石质,覆斗形盖,盖表面装饰精美,正中篆书“王公墓铭”,四刹每面各有三个人物,服饰神态一致,每人手中抱一种不同的动物,为十二生肖,四边为花纹装饰。志面楷书志文,28行778字,从中可知此墓建于唐开成三年(838年),是王公淑夫人吴氏的墓室。王公淑是山西太原人,曾任幽州节度判官兼殿中侍御史、银青光禄大夫等职。大中二年(848年)王公淑卒,并于大中六年与其夫人合葬于此。

沉香越千年,海淀区博物馆寻源探秘(一)

  王公淑墓志:墓志由盖和志两部分构成,称为盒。起源于东汉,用以记录死者的姓名、家世、生平事迹,并颂扬其政绩德行,最后记其卒葬年月和葬地。最初立于墓前,魏晋时期由于官府严禁在墓前立碑,转而埋入墓中。

沉香越千年,海淀区博物馆寻源探秘(一)

▲铜花鸟纹菱花镜

  唐代是铜镜发展史上的一个高峰,制作较前代更为精细,镜纹丰富绚丽,自由活泼。尤其是盛唐以降,大量采用了瑞兽,花鸟,葡萄等纹样。唐镜还一度使用过镀金,贴银,金银平脱等工艺,使得盛唐唐镜空前精致。这里展示的这件铜花鸟纹菱花镜,就明显的体现出了盛唐风格。该镜1988年出土于清华大学校内,直径13.7厘米,镜体厚实,八瓣葵花型,圆钮,无钮座。镜背分为内外两区:内区背景主纹为海棠花,于花间点缀两只飞鸟;外区点缀蜂蝶与花草。

沉香越千年,海淀区博物馆寻源探秘(一)

▲黑釉鸡腿瓶

  黑釉瓷器出现于东汉中晚期,宋、金时期大量烧造。这种鸡腿瓶,又称鸡腿坛,是辽、金时期陶瓷典型器之一,因腹部修长形如鸡腿,故名。多以黑褐釉装饰。北方地区辽、金墓葬中常有出土。

  从史前到隋唐,从打磨的石器到唐三彩,海淀不断发展,从八里庄到中关村,从四季青到公主坟,都埋藏有不少古文物!《沉香越千年,海淀区博物馆寻源探秘》下一期,小编将带大家领略辽、宋、金时期到明清的海淀文化,去触摸海淀,这片万物生息的土地所孕育的特色文化。

  以下信息由海淀区博物馆提供,参观前请致电咨询,以防信息变动给您带来不便!

  参观信息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大街28-1号

  公交路线:乘坐地铁4、10号线至海淀黄庄站下车或乘坐公交681、683、特4、特6、运通105、运通106路至海淀黄庄北站下车

  电话:010-82886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