厉害了我的大钟寺!古钟博物馆里感受古韵钟声
2017-03-17“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长乐钟声花外尽,龙池柳色雨中深。”古往今来,诗人们留下了很多关于钟声的名篇,中华古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大钟寺究竟如何,就跟着小编的脚步来看看吧!
▲山门广场上的大钟
▲大钟寺内的皇帝祈雨模型
大钟寺原来是一座皇家寺庙,现在可是一座古钟博物馆哦!大钟寺原名叫觉生寺,是雍正皇帝下令修建的,作为皇室宗教和祀典活动的场所。现在山门的门额上还保留着雍正皇帝亲笔“敕建觉生寺”的石匾呢。到了雍正时期,皇帝钦定觉生寺为皇家祈雨场所之一。每每遇到干旱,皇帝就会在觉生寺设坛祈雨,这一制度一直延续到清朝末期。清朝皇帝将永乐大钟移至觉生寺后,觉生寺便得一俗称:大钟寺。
进寺后,一座殿宇赫然出现在小编眼前,这就是天王殿。私心想着,这里面应该有古钟可以看吧?进去后,竟然没有钟,而是在左右墙壁上用中英文总结了中国源远流长的古钟文化。这一看呐,小编真是长知识了!原来中国的古钟文化已经有五六千年的历史了,钟在古代承载着重要的作用,它既是乐器,又是礼器,还是法器、政治符号和文学意象。在古人的心目中,钟有着崇高、公正、贤明的象征意义。
▲曾侯乙编钟仿制品
▲精美的雕饰
初步了解了古钟文化后,小编深感欣慰,古钟博物馆这趟来得值呀!从天王殿出来往北走,就是大雄宝殿了。殿内陈列着一整套完整的编钟仿制品。这套曾侯乙编钟真品是1978年在湖北出土的,总共有8组65件,其中有一件是楚惠王熊章赠送给曾侯乙的镈钟。这套钟总重2500千克,每件钟可以发出两个不同的乐音。小编真的很想听一听遥远时代的钟声,可惜这套钟只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走近一点,可以看到古钟的做工非常精美。
大雄宝殿的东西两边各有一座配殿。东配殿是一座大型古钟展厅,集中展示了历朝历代的古钟。从高16厘米的莲花小钟,到高1米有余的大型古钟,年代不一,造型各异。
▲魏忠贤所铸铜钟
▲保明寺钟,钟身铸满了捐资铸钟者的姓名
▲钟身上美丽的雕饰
▲龙纹铜钟,文饰繁复细腻
有的钟身铸满汉字,字体秀美,有的钟身刻飞龙、祥云和浪花图案。令小编感到惊讶的是,竟然还有刻了英文的古钟!此外,小编还看到了明朝宦官魏忠贤所铸的铜钟,钟体刻着“司礼监秉笔太监魏忠贤虔铸”。
▲乾隆《觉生寺瞻礼诗》和《觉生寺谢雨诗》
▲觉生寺民国时期壁画
西配殿里展示的是敕建觉生寺的始末。觉生寺营建初期是佛教场所,后来成为祈雨场所,随着清王朝的没落,觉生寺从皇家禁地变为举办民俗庙会的地点。当时觉生寺内香火缭绕,人们多是慕名永乐大钟而来。觉生寺就是从那时开始被百姓称为大钟寺的。
▲这里展示的是铸钟的步骤
▲发现于河南郑州的铸钟内范遗迹
观音殿西厢房内展示了中国古钟铸造技术的基本方法、演变历程和取得的辉煌成就,并用3D视频再现了永乐大钟的铸造始末。
▲悬挂的钟
▲潭柘寺钟
藏经楼内陈列了一组有明确来历的寺观钟,所有钟都被悬挂起来,地上的标签写明了古钟来自于哪座寺观及其历史和文化。
▲永乐大钟
藏经楼的后面就是大钟寺的最后一座建筑——大钟楼了。顾名思义,著名的永乐大钟就安置在这座钟楼里。从大钟楼的规模看,永乐大钟是不可能通过人力运进去的,而且当时也没有足够吊起这么个重46.5吨的大家伙,那么永乐大钟是怎么进来的呢?原来,当时聪明的工匠们是先把钟安置好,再盖楼罩住了大钟,你猜到了吗?
永乐大钟是明成祖朱棣皇帝下令铸造的,高675厘米,直径330厘米,重达46500千克,青铜材质。钟身内外整齐地铸有佛教经咒一百多种,总共23万多字。大钟的下面有“大明永乐年月吉日制”的铭文。这座大钟是采用无模铸造法一次性铸造出来的,精美而又巨大,而且整个钟身上看不到任何磨削加工的痕迹,古人的技艺如此精湛,简直令人称奇!
永乐大钟西面有一红漆撞钟杆,为了防止对大钟的撞击损伤,用钢丝绳悬挂在适当高度,杆下设有滑槽和弹簧缓冲装置,确保对钟的撞击力在适当的范围内。小编顿生好奇心,于是忍不住尝试了一下。只是轻轻的一击,大钟便发出了圆润悦耳的声音,美妙动听,像仙乐一样!再重重地撞击一下,大钟发出深沉宏亮的声音,余音缭绕,过了好久才停歇。这口永乐大钟真是让小编大开眼界!
如今,每逢新年来临之际,大钟寺都会敲响永乐大钟,鸣钟祈福成为了人们迎接美好生活,辞旧迎新的一种祝愿方式。
以下信息由大钟寺古钟博物馆提供,出行前电话咨询,以防信息变动为您带来不便。
游览指南
开放时间:9:30-16:00
票价:20元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北三环西路甲31号
公交路线:乘坐地铁13号线至大钟寺站下车或公交80、87、88、94、315、361、425、617、658、特8内、运通101、运通201路至地铁大钟寺站下车。
电话:010-82132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