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魅力海淀 > 皇家园林

听鹂馆,古老戏楼的前世今生

2017-01-06

  1790年,三庆班进京,为乾隆皇帝八十岁生辰献上了一台祝寿演出。戏班得到乾隆赏识,得以留在北京,继续进行民间演出。

  不久后,四喜班、春台班、和春班也陆续进京,并逐渐在京城剧坛称雄。这也就是京剧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徽班进京”。

  听鹂馆,始建比德和园更古老的戏楼

  其实徽班进京之前,清朝皇室对于京剧就已经喜爱至极,在每个长居的皇家宫殿里,都建造了戏楼,并保留至今。

  比如著名的“清代三大戏楼”:颐和园内德和园大戏楼、故宫博物院畅音阁大戏楼和河北承德避暑山庄内的清音阁大戏楼。

听鹂馆,是比德和园更为古老的戏楼

  有一座戏楼,始建比三大戏楼更为古老,面向碧波荡漾的昆明湖,背靠万寿山上著名的“画中游”。

  曾是乾隆皇帝为其母亲孝圣皇太后祝寿而修建的“听鹂馆”,用黄鹂鸟的鸣啭,比喻戏曲音乐的优美动听而得名。

  传统榫卯结构的双层戏楼

  听鹂馆自成院落,北殿南台,戏楼的台基用砖石砌成,方形中空,宫廷匠人巧妙地在台基两侧设置通风口,防止木结构戏台潮湿腐烂。

榫卯结构的双层戏楼,分别悬挂“来云依日”、“凤翔云应”两块匾额

  听鹂馆的戏楼分上下两层,由榫卯结构搭建,楼内设有小的天井和地井,方便当时饰演的戏曲和杂耍。

两层戏台中间的天井,用于出入各路“神仙”

  上下两层戏台,各悬挂一个牌匾。"来云依日"挂于戏台下层,意思是说,优美的乐曲把天上的行云也吸引前来,围着太阳缭绕。"凤翔云应"挂于戏台上层,匾词意指:凤凰听到优美的音乐便在空中飞舞,优雅的乐曲使青云也集聚到这里。

  三代传承的非遗“宫廷寿宴”

  在德和园建成之前,这里是慈禧太后宴请外国使臣、宠臣,和宫廷女眷们看戏和饮宴的重要场所,“听鹂馆”的牌匾是慈禧太后亲笔手书的。

听鹂馆匾额

  延续至今的,除了这里古老的戏楼,还有经三代传承,已经成为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宫廷寿宴”。

  众人偏爱宫廷宴席,想亲口品尝皇家的味道之外,还能听到不少古老传说。

一鱼两吃,被乾隆爷赐名的“宫门奉鱼”

  宫廷寿宴中,有一道“宫门奉鱼”,造型十分独特,头尾酱红色,干烧焦香,中段雪白,滑熘软嫩。

  传说当年乾隆皇帝做寿,宫门大开,宫灯高挂,一个渔夫打渔归来路过宫门,得知皇帝做寿,就从自己打捞的鱼中挑了一条最大最好的鱼献给皇帝。

  经过御厨们的精心设计,把这条鱼做成了一鱼两吃,头尾干烧、中间做成清淡可口的“熘鱼片”。摆在盘中,头尾干烧的象征着皇宫的大红墙,中间的“熘鱼片”象征着进入宫门的汉白玉台阶。

  乾隆爷知道了鱼的来历后,赐名为“宫门奉鱼”。

  这菜是听鹂馆的一道绝活,从宰杀活鱼到烹饪一气呵成,滑嫩的鱼片镶嵌铺于鱼头尾之间,上桌时似乎还在微微喘气。

  沿用皇家古法的芸豆卷

  慈禧太后爱吃点心,芸豆卷、豌豆黄、小窝头,都是老佛爷的最爱。

  能吃到宫廷点心的地方不少,而听鹂馆的独特之处在于,他们将宫廷点心的制法,以师徒传授的方式传承至今。为的是对于宫廷味道的追寻,和对古老技艺的守护。

听鹂馆芸豆卷

  这里的芸豆卷,内裹的并非常见的豆沙,而是细砂糖和麻蓉。

  初入口时,清凉爽滑,不必嚼,轻轻一抿,豆蓉自会在口中,伴随淡淡芸豆香气散开,细腻微甜;马上,你就能感受到豆蓉夹杂着细砂糖的清脆感;稍许白糖化开,旁边麻蓉独特的芝麻香气,立马又来占据味蕾。这一口芸豆卷,足足三层美味,轮番上阵。

  走上听鹂馆的高阶,就是颐和园里难寻的清幽之地,整个世界又回到慈禧太后避暑时的静谧。

  坐在老佛爷听戏时落座的回廊,身旁是朱漆的金丝楠木柱,对面是古老斑驳的清代戏楼,吃一口清凉的芸豆卷,似乎很容易回到过去,“看到”那时的戏台,上天入地热闹非凡,那时的宫廷看客们,各怀心事又沉醉其中。